學校核心價值觀與精神文化
正如學校文化的定義所一再強調的,學校文化的關鍵在于核心價值
觀,即一所學校若要建設本校的學校文化,首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確定學校的
核心價值觀,即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日標。在理論上可以這樣說,
但落實到實踐上,這就需要一個有機和系統(tǒng)的平臺來加以操作,這個平
臺就是學校的理念文化。
學校核心價值觀與精神文化的內涵
一、學校核心價值觀與理念文化的基本問題
隨著學校文化建設呼聲的加大,越來越多的學校管理者開始注重學
校價值觀特別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那么究竟什么是學校核心價值
觀?學校核心價值觀在學校文化中占有怎樣的地位?學校核心價值觀的
外在表現是什么?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能對這些問題給予明確的回答,
而認識上的模糊難免會對學校文化的建設帶來一定的迷茫與盲目。
(一)理解學校核心價值觀
“價值”本來是經濟學術語,而在人文社會科學中代表“意義”“作
用”。1999年版的《辭?!钒?ldquo;價值觀”定義為“價值的一定信念、傾
向、主張和態(tài)度的系統(tǒng)觀點”。另外國內哲學界比較權威具體的解釋是:
價值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關于價值的總觀點、總看法,是
人們的價值信念、信仰、理想、標準和具體價值取向的綜合體系。價值
觀作為人們關于事物是否具有價值、具有什么價值的根本看法,是人們
區(qū)分好壞、利弊、得失、善惡、美丑、正義與非正義、神圣與世俗等的
觀念,是人們特有的關于應該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的約束性規(guī)范。因
此,學校核心價值觀就是“有關學校核心價值或基礎價值的一整套看法或
觀念,它是從多樣的學校價值觀中抽取的帶有基礎性的或能夠為不同
價值主體共同選擇的價值目標”。
當然,梳理上述概念是必要的,但是澄清“學校核心價值觀”的難
點在于對一些關鍵問題的理解。這些問題屬于教育哲學的層面,涉及一
所學校辦學的肯縈之處,沒有對這些問題的深刻思考與把握,在學校核
心價值觀的問題上,難免會遇到困惑。
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學校是什么。既然一所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是學
校全體師生對本校發(fā)展方向、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教學方式等重要問題所共
有的理解與選擇,是指導學校日常運作和組織發(fā)展的基石和核心,更是
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基石和核心,那么回答“學校是什么”就成為必由之
路。換句話說,一所學校必須具有明確的“學校觀”,理解學校的性質和
功能,理解學校對于人的成長、對于社會發(fā)展的重大意義,才能夠在普
遍的價值中提煉出自己學校的核心價值觀。
學者郭元祥曾經在一個中小學校長高級研修班上給校長們出過一個
思考題,要求校長們用一句話或一段話(50個字以內)來回答“學校是
什么”這個問題。校長們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描述學校的中心詞
語主要有:場所、地方、空間、陣地、文化機構、文化組織、事業(yè)部門、
發(fā)展平臺、火種、成長搖籃、第二個家、樂園、學園等??梢哉f,這些
術語揭示了學校性質和功能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那么對于學校的不同理
解就會直接影響到不同的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例如把學校理解成為
“文化組織”與“事業(yè)部門”必然會造成價值觀的分歧,而“樂園”與
“學園”的理解也一定不會促成相似價值觀的生成。所以學校核心價值觀
不能回避對學校的理解的問題。
當然,對學校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要在一些基本的原則之下。杜威早
年在談到“什么是學校”的時候,曾經明確地說:“學校主要是一種社會
組織。”具體來說,學校主要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組織??梢?,學校核心
價值觀在性質上說不是一種個體的核心價值觀,而是一種組織的核心價
值觀。這種價值觀所影響的并不是學校中哪一個個體或哪一類群體的行
為,也不是影響哪一個個體或哪一類群體的行為的各個價值觀的機械堆
砌組合,它激勵、維系和約束的是學校中所有成員的行為,是對學校中所
有成員行為的期待、要求和規(guī)范。“學校核心價值觀并不是學校目標
(目的或使命)或學校目標的一部分,而是實現諸多學校目標必須遵循的
若干價值原則。”這正是“核心價值觀”的“核心”的意義。
如果說回答什么是學校有失全面,那么我們至少可以提出很多的否
定命題。比如,學校絕不是單純教授知識的場所,它對人的成長發(fā)展要
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學校也絕不總是像家庭那樣的溫馨的港灣,因為
學校永遠不可推脫掉對社會的責任;學校也不是追求效益的企業(yè),因為
他的作用與影響從來就不能夠用數字指標來衡量;學校也不是上行下效
的官僚組織,因為對學生和社會負責永遠比對上級負責崇高和重要得多;
類似的,學校不是玩樂的幼兒園,不是職業(yè)培訓機構,不是批量生產的
工廠,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化遺產……關于學校的理解,就在這些否定命
題中逐漸凸顯出來。梳理關于一個學校的理解種種,才能形成不違背原
則、有個性甚至開創(chuàng)新風尚的核心價值觀。
校長們的理解其實代表了當代學校管理者對學校的基本理解。學校
是一種文化組織、教育組織、社會機構,是一種具有獨特價值的場所。
很難說校長們的理解哪一種完全正確或是完全錯誤,因為學校的功能作
用本身就在變化。時代在發(fā)展,而每所學校所處的地理文化環(huán)境迥異,
每所學校又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tǒng),因而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不必
也不能追求整齊劃一,相反,更應提倡多元的價值觀,只要不違背普遍
的原則,學校應該各盡其能,各顯神通。正是這種理解的多元性,才能
夠更好地促進多元的價值觀的碰撞與對話,才能夠逐漸誕生,既符合教
育規(guī)律,又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觀念。
而其實與學校觀相類似的,還應該有明確的學生觀,教師觀,教育
觀等,這些其實是一所學校存在的基石,是在學校形成之初就應該考慮
好并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完善的基本命題。
(二)學校核心價值觀的特點
1.主導性
主導性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的最根本的特性。既然是核心價值觀,就
要能夠把除它之外的各種不同價值觀凝聚在自己周圍,并對它們協(xié)調、
整合和引導。核心價值觀既約束著從屬價值觀,又為其提供依據和方向,
從而為價值體系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起著維護作用。正是有了這種主導性,學
校才得以在一個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體系中順利運行。才能夠為進一步實現
目標而共同努力。缺失了主導性,學校核心價值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
義,其激勵凝聚指導實踐的作用就更無從談起。
2.全局性
如果說主導性說的是學校核心價值觀與學校內部其他價值觀之間的
關系,那么全局性恰恰反映了前者與學校外部其他價值觀的關系,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學校核心價值觀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關系?!吨泄仓醒腙P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
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當前我國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那么,這種社會核心的價值觀就是學校核心
價值觀形成的外部環(huán)境,是必須考慮的基調。但是與此同時,兩者有不
能完全等同,又要考慮學校這種特殊組織的特殊性,考慮其特殊的功能
與宗旨,處理好一般與特殊之間的關系,既要統(tǒng)籌全局,又要立足自身
特性。
3.穩(wěn)定性
學校核心價值觀不同于行為或是一般的行為準則,它對于外界環(huán)境
的變化很難給予快速的反應。首先,價值觀一旦形成,就逐漸變成了人
們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沒有經歷重大的思想震動很難改變,其形成的
過程緩慢,但也不能夠輕易的消退。其次,學校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社
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應需要經歷復雜的過程,要經歷了一定的積累
人們的認識才會有質的變化。另外,新舊價值觀往往并非兩立而是相互
滲透,原有價值觀常常會隨時代發(fā)展而被賦予新的內涵,使價值觀不斷
煥發(fā)新的活力。
4.獨特性
雖然在縱向的時間上學校核心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但在橫向
的空間上,卻有鮮明的獨特性。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發(fā)展史,所以
價值觀形成必然會打上深深的歷史鐫刻的印記。而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
也會帶來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學校與社會的相互輻射作用也應給予考慮。
同時,每所學校在教育系統(tǒng)內的定位不同,學校分不同類型與層次,有
普通學校和特殊學校,職業(yè)學校;有中小學校和高等學校;有公立學校和私
立學校。而同一類型的學校又會因為規(guī)模、生源、從屬部門的不同
而不同,所以自然會有不同的辦學目標和使命,這些都會增加學校核心
價值觀的獨特性。值得一提的是,獨特性不僅是實然存在,在應然層面
上也應該人為進行強調,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與風格。
5.理想性
學校核心價值觀具有理想性,其中含有建設什么樣的理想學校的思
考。它來源于現實,是現實的反映,立足于現實,必定經過對現實的思
考,但同時又是超越現實的,是引導學校全體成員的價值理想和價值信
仰。如果不具備理想性,核心價值觀就難以達到指導實踐的作用。若想
達到全體的普遍共識,達成普遍認同。成為共同的精神支柱與精神動力,
核心價值觀就應該要高出現實的水平,一個既立足于現實又高于現實,
難度適中的目標才能較好地發(fā)揮其指導作用,同時為成員的發(fā)展提供理
想性的精神支柱和前進的精神動力。
6.實踐性
一方面,學校核心價值觀來源于實踐,另一方面,也必須能夠恰當
的指導實踐。很多學校的價值觀過于空泛、夸大,在實踐中難以達到目
標。也有一些學校形成價值觀之后棄之不顧,只是一紙空文,并沒有滲
透到每個成員的觀念中,也沒能在實踐中表現出來,更不用說不斷地加
深理解和完善了。核心價值觀本質上就是用于指導實踐的,而絕非用于
裝點門面對外宣傳,一旦脫離實踐,它的生命力也就蕩然無存了。
(三)理解學校精神文化
學校的精神就是學校發(fā)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
價值追求的集合體,是對學校根本問題的看法,是學校自主建構起來的
學校教育哲學。學校精神文化,不僅包括人們的觀念,還包括提煉后的
文字表述、人們在觀念指導下的各種活動,形成的精神風氣甚至是由此
影響到的學校的性格特色,他們圍繞學校理念形成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集
合體,物質的精神的,具體的抽象的,有意識無意識的,主觀的客觀的,
認識的實踐的……所有這些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而不是機械的堆砌,才
凝成了學校的精神文化。其中學校核心價值觀是最為核心的部分。
1.學校理念文化的易混詞辨析
首先,學校精神文化不等同于教育模式或是教學模式。20世紀80年
代以來,許多學校在進行教育改革與研究的時候,都試圖提出一種教學模
式或教育模式,并以此來表征學校的辦學理念,當時涌現了很多模式,
如“賞識教育”“情景教學”“啟發(fā)式教學”“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希
望教育”“挫折教育”等等,盡管這些模式對教育事業(yè)產生了極大的推進
作用,但是認為某種教學模式或教育模式就是一個學校的精神文化的全
部顯然不合適的,這些模式只能算是教學上的新理念與實踐,卻很難涵
蓋整個學校的精神文化的豐富內涵,因為后者往往是需要一組教育命題
或是教育觀念支撐,并在學校形成長期穩(wěn)定影響的一種綜合體,顯然單
一的教育模式或是教學模式只是整個學校體系的一部分而已,當然,優(yōu)
秀的部分可以逐漸融人到精神文化中去,但二者卻不能一概而論。
其次,學校精神文化也不等同于校訓,或者等同于校歌、校旗、校
徽、學風、教風、班風等,這些都只能算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現,
像校訓、校歌都是借語言文字把精神文化表現出來,再把它們藝術化、
符號化,甚至是口號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對外宣傳的手段,在提煉
過程中為了一定形式的美感難免會把很多內容刪除掉,甚至很多時候為
了達到美感或是宣傳力度而附加很多東西,這些造成的后果是,即使是
作為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現,它們也很難表現得全面而準確,更何況,作
為任何一種表現形式,都永遠不能是它所要表現的精神本身,精神文化
的厚重感是任何精準的詞語或是符號都難以等同的。
再次,學校精神文化也不完全是學校特色。學校特色是在學校精神
的指導下形成的,可以說,鮮明的學校特色是學校精神文化中的一抹亮
色,有的學校把創(chuàng)辦“現代教育技術學校”“體育特色學校”“藝術特色
學校”“科技發(fā)明學校“等作為辦學理念,也有相當的局限性。因為這些
特色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之所以為特色,是在彰顯與其他學校的相異
之處,而對于學校而言,很多精神應該是所有學校共同遵守和秉持的,
它們從不被寫進學校特色中,卻是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學模式、校訓校風、辦學特色,這些都不能替代學校精神文化的
概念,卻又都是學校精神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學校精神
文化是以學校的核心價值觀為內核,在其輻射下形成的復雜的思想與行
為的有機體系,是學校一切行為的邏輯起點。其精神凝聚和意識導向作
用,能夠引導和塑造師生的態(tài)度和行為朝同一個目標邁進,能夠大大增
強學校的凝聚力、執(zhí)行力、戰(zhàn)斗力和核心竟爭力。所以精神文化不只是
口號、概念、教育政策或是教育模式,而是一整套教育思想的體系。
2.學校精神文化與其他學校文化的關系
毫無疑問,學校精神文化從屬于學校文化,那么不可避免的就是和
其他學校文化的關系。與學校精神文化同時隸屬于學校文化的還有諸如
學校物質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學校行為文化、課程文化、學校診斷文
化等,那么究竟學校精神文化與這些文化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是否就是
字面上呈現的一種平行并列關系呢?
在了解了學校文化的結構的“冰山”模型、“洋蔥”模型之后,我們
可以認為在學校文化的鮮明層次中,精神文化并非出于與其他文化并列
平行的位置,而是具有一種一核心的價值,只有在整個學校文化體系中找
到精神文化的位置,才能更深人地理解它的作用。不妨把精神文化比喻
成為學校文化的“基因”,它的確立往往對其他文化形成決定性影響,是
學校一切行為模式的準繩與精神領袖。
二、學校精神文化的分析維度
每所學校都會根據自己的學校特點與所要追求的辦學目標而形成頗
具特色的學校精神文化,經過歷史浪潮的淘洗而逐漸明晰與增色,歷史
上和當代都有很多優(yōu)秀的例子。然而每所學校的精神文化都是很多思想
行為的復雜的結合體,我們很難以某一所學校的精神文化為例,因為這
樣不僅容易給學校精神文化的多樣性的理解上造成誤區(qū),也難以提供一
個較為全局的視角。也就是說,在學校精神文化這方面,雖然優(yōu)秀的例
子有很多,但是絕對沒有哪一個或是哪一種可以被當成“樣本”,針對不
同學校的不同情況,只有適合自己學校的才是最為適合的。
而我們在這里也只能簡單提及幾個精神文化的維度,僅是給教育者
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這些維度沒有細化甚至是非常的寬泛,但是卻可
以勾勒出一個現代學校最基本的立足點,有了這些立足點,每所學校都
可以盡量的發(fā)揮學校的優(yōu)勢和集體的智慧,形成自己的學校精神文化。
(一)科學
如果說有什么是當今世界每個國家的學校都共同遵守的學校的普適
價值,科學肯定要被列在其中。從斯賓塞提出“科學知識最有價值”以
來,追求科學成為現代學校所共同遵循的原則,而對于我國,科學的精
神傳人的較晚,可是一經隨著新文化運動進人視野,“賽先生”就以其獨
特的魅力迅速征服大江南北。從時間的角度看,中國近現代的教育最大
的特點就是科學精神的融人,指導今天,沒有一個學校敢于在科學的原則
上提出異議,沒有人敢于對科學說“不”。
由于獨特的歷史原因,中國的學校理念中植人科學,最大的敵人并
不是宗教,而是面臨著同樣與科學格格不人的迷信,在農村地區(qū)這個問
題更為明顯。學校的圍墻應該成為隔絕迷信的堡壘,民間的種種迷信活
動不僅不應該進人學校的教育中,相反,應該通過學校對社會的輻射作
用,把科學的精神傳播出學校。學生在學校里接受的是科學的教育,在
校外更應該成為科學的保衛(wèi)者和宣傳者。
也許隨著時代的進步,民間的一些迷信活動會逐漸減少,但是迷信
的惡習卻很難從民族的性格中根除,而其很可能逐漸轉為一種更為隱蔽
的方式在與科學負隅頑抗,迷信的對象從各路神仙轉向權威,對于權威
的迷信正逐漸成為抵抗科學的力量。在學校中,如果沒有一種求真的信
念,很容易計真理屈從于權威,致使學生從小就接受一種迷信權威的反
科學教育。
學校應該是科學的殿堂,這是學校存在的基本邏輯之一。首先學生
應該在課堂_L自主學習科學的知識和科學的方法,這就要求有一套科學
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科學的教材,使科學的精神滲透到每個學生身
上。在此基礎上,更應該使師生在學校里感受到一種科學的精神,科學
教育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而是貫穿整個學校的文化風氣中,在于教職工
的每一點一滴的行為方式,在于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態(tài)度上,在于領導對
科學的尊重,在于學生對科學孜孜追求的氛圍中。學生日益形成科學的
態(tài)度,科學的思維,進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在學校里,每一次科學與
迷信或者說科學與權威之間的博弈都是絕佳的課堂,學生在沖突中或者
體會到科學的力量與美感,或是習得科學讓位于權威的思維模式。
在學校的精神文化中,科學應該是極富有時代色彩的一個方面,若
是在全校都形成一種捍衛(wèi)科學、追求科學、傳播科學的風氣,就能夠抵
制住任何反科學、偽科學的侵蝕。學校之為學校,如果在科學問題上都
含糊其辭,那么對傳播人類文化培育現代人方面的缺失就難辭其咎。而
維護科學的尊嚴往往就是維護學校的尊嚴,以科學為精神就常常意味著
對學校存在意義的高度肯定了。
(二)發(fā)展
發(fā)展是針對個人而言,因為學校作為一個培養(yǎng)人的場所,不僅對社
會具有不可推卸的時代使命,更是每一個學生在青少年時期的最重要的
成長環(huán)境,因而理應對其各方面的發(fā)展負責。
學校應當是促進和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育人場所,學校要維護每一
個學生的發(fā)展權,發(fā)展是全面的發(fā)展。任何阻礙學生發(fā)展,或是使學生
畸形發(fā)展的,都是動搖了學校文化的根基。
探討發(fā)展問題,首先要解決學生觀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
內的教育基本達成“學生是主體”的共識,但是并沒有回答學生究竟是
什么樣的主體,其實早在古羅馬時期,普羅塔克就明確指出,學生不是
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種!一個生命的火種!精
神的火種、心靈的火種!這種理解比國內一些關于學生是“知識的容器”
“品德袋”的理解不知要深刻多少倍!而在現代化的21世紀,我們的理
解難道不應該超越古人嗎?
試想在我們的學校每天都謀求學生的發(fā)展的時候,如果不認識到學
生是“獨立的人”“文化中的人”“生活世界中的人”“關系中的人”“生
成中的人”,不認識到學生的天性、興趣和需要,如杜威所揭示的制作的
興趣、探究的興趣、語言社交的興趣和藝術的興趣等;充分認識到不同
學段學生的特征,如小學階段的童趣、童心和童真(即“三童”特征),
初中階段可塑性強的特征,高中階段生理發(fā)育成熟、思維成熟、人生道
路選擇等特征;不充分認識到發(fā)展要遵循學生自身的規(guī)律,那么又如何
能夠滿足現代人發(fā)展的需要呢?
只有對我們教育的主體有了充分的認識,我們才能在發(fā)展上尋求一
種健康而不強制,穩(wěn)健而不遲緩,超越而不畸形,和諧而不扭曲的境界。
尋求發(fā)展是要培養(yǎng)學生身心全面的健康,要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
對自己能夠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有“自知之明”,在社會活動中能客觀
地、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也要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學生應該自覺地
確定目標,主動朝向目標努力,去克服困難、阻礙,提高其行動的自覺
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力。要熱愛生活,樂觀自信,惟其如此,才
能不畏人生的挫折與失敗,對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才能心情愉悅,
生活幸福,才能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發(fā)現;也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
社會現實有正確的認識,能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思想和行動跟得上
時代的步伐,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要有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在培養(yǎng)
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的同時也學會與人合作,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
求;也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墨守成規(guī),敢于別出心裁,挑戰(zhàn)權威,
逐漸形成創(chuàng)造的能力。
除此之外,發(fā)展還應該包括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習慣,在
習慣中形成完好的品格。這些都是精神文化中不該被忽視的部分。學校
的精神文化可能會在每一點上有所側重,但是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學生的
發(fā)展似乎已經是一個不爭的共識。
(三)民族
是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還是吸收外來文化向全球化邁進,一
直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兩難選擇。如果說過去我們教育發(fā)展的緩慢源于
固步自封,而今的教育越發(fā)缺乏個性卻是因為一味的西化,丟棄了民族
性。我們究竟應該保留哪些民族文化中優(yōu)秀的部分?究竟應該以一種什
么樣的方式使民族精華繼承下來?怎樣把民族特色融人源自西方的教育
體系?這些問題的不同答案都會對學校的精神文化造成不同的影響。
學校教育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一個生物種群的延續(xù)靠生理
基因的遺傳,而一個民族的延續(xù)、發(fā)展一,靠的是文化的傳承??v觀世界
各民族,無一例外。中國的學校傳承中華文化是中國學校的責任,也是
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我們不可能在21世紀重新回到櫻下學宮的年代,也不能走極
端地讓西式學校全部改為中式學堂,讓學生們從早到晚學習四書五經,
但是西方的觀念卻也不能不假思考的全部拿來,傳統(tǒng)的模式也許是落后
于時代的,但是并不等于民族的、傳統(tǒng)的文化中就沒有值得現代人學習
和發(fā)揚之處。尤其是作為學校教育,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融合本土文
化與外來文化的重任,更應該在民族文化上給予充分的重視。
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fā)表宣言稱:“如果人類要
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我們從
20世紀初期“打倒孔家店”,到20世紀后葉又“批判孔老二”,已經把孔
子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毀壞得不成樣子,雖然最近興起了“國學熱”,對儒
家經典的閱讀風尚再起,各種祭孔活動也競相展開,但是回到學校,發(fā)
現真正在學校中沿承的孔子的智慧實在少得可憐。在絕大多數中小學中,
孔子只能擠在幾頁語文課本中作為一種文學作品來讀,學生心中的孔子
多數也僅限于幾行鉛字的介紹,這樣又如何能理解博大精深的孔子的思
想。而遭此命運的又何止孔子一人,孔子至少是中華文化的典型而有一
定的重視,其他的諸子百家和更多的民族文化更是處于被忽視的位置。
這可能更像是一種全社會的文化現象,不能把責任全部推到學校身
上,但是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在每一個中國公民青少年時期,就關注對
民族文化的接觸與吸收,在學校的精神文化中,民族的問題恐怕是不容
忽視的一個維度。學校的功能到底是培養(yǎng)淡化民族意識的世界公民,還
是有相當民族文化素養(yǎng)的中國人,也許在這之間每所學校都會有自己的
價值傾向,但是隨著民族文化缺失的問題被提出,這越來越成為一個受
到重視的議題。我們不反對學習西方,但是一定要結合中國自己的國情,
而在對國家的建設和貢獻方面,一個民族意識淡漠,對民族傳統(tǒng)知之甚
少,對祖國文化缺乏熱情的人,很難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接過建設自己的
民族的使命,也難以在關于民族的重大決策上作出正確判斷,如果所有
學校都在民族問題上避而不談,沒有學校精神文化的位置,將會出現代
際交接上的焦慮和恐慌。
(四)公平
孔子的教育學說中有一個核心的價值理念,就是“有教無類”,他總
是相信無論什么樣的人都應該接受教育,通過教育人們才能減少出身帶
來的差異,這正是孔子的核心價值觀“仁”的思想在教育中的體現。當
今社會的貧富差異加大,會不可避免地映射到教育中來,使人們在接受
教育的起點上就有了明顯的差距,社會的貧富不均是造成教育上差異懸
殊的根本原因,也是拉大教育質量差距的原動力。而人們接受教育的時
間與質量,又反過來影響其一生的生活質量和貧富,促使貧富差異進一
步的加大。
而公平問題本身是一個有深刻歷史淵源的社會問題,不可能憑借教
育的力量徹底解決,但是教育卻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努力地追求
“公平”,這正是教育“善”的體現,也是孔子精深的教育思想在兩千多
年后的今天一種時代性的流露。
在學校的層面上,學校教育雖然對社會的公平難以干涉,卻可以為
實現“教育公平”的理想盡綿薄之力,具體說,就是學校要為每一個學
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成功的機會。這些都在學校自己的掌控范圍內,
只要學校不因為學生家庭背景的差異而區(qū)別對待,只要不因為錦衣華服
厚愛有嘉,因家徒四壁而置之不理,只要不是戴著金錢與權力的有色眼
鏡來評判學生,就可以做到起碼的公平。教育公平從宏觀上講,就是實
現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均衡發(fā)展,從微觀上講,就是要善待每一個學生。如
果說盡量避免區(qū)別對待是一種消極的公平,那么盡力善待呵護每一位學
生就是一種向著公平的積極的努力了。長此以往,這種愛與關懷的漸染
會使學校中彌漫一種仁愛的氣氛,一種天下為公的理想主義,一種對大
同世界的神圣色彩,而實現這些,正是學校精神文化中追求“至善”的
極致,是一種敢于獨善其身的高風亮節(jié),也是學校作為教育場所最好的
身教,是敢于引領時代的學校品格。
——本文轉自由余清臣和盧元凱主編的《學校文化學》,如有更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看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