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的健康態(tài)
醫(yī)生之所以能進行診斷,因為他知道人體在健康時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通過比較現(xiàn)實狀態(tài)和健康態(tài),得知身體的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從而進一步找到病因。劉一學校文化進行診斷的過程與此相似,即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學校文化的健康態(tài)是什么樣的一如果不知道文化應該如何,那么我們怎么確定現(xiàn)實狀態(tài)到底有沒有問題呢?本節(jié)的內容就圍繞學校文化的“應然”狀態(tài)展開。
一、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學校文化
之前的章節(jié)為了能揭示學校文化的豐富內涵,把學校文化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提出了不同層面的“應然”狀態(tài),但在學校文化診斷實踐中,我們卻不適合按照層次分開來診斷,原因有三:第一,如果學校面對的的確是一個文化問題,那么它牽涉的是一個文化整體,即問題的整體性。比如骨干教師要離開,可能在行為層面存在普通教師的排擠,在制度層面存在激勵不足,缺乏溝通交流制度,在物質層面存在辦公環(huán)境太差。如果單做某一層面的診斷和改善,不能解決問題,比如光提高薪酬或者
改善辦公室,人可能還是要走的。第二,光作某一層面的診斷嚴格說來不能算文化診斷,文化診斷是要從各個層面出發(fā)去分析,從而找到“根本解”。按照文化診斷的思路,辦公環(huán)境差、分配制度不合理等等可能都是因為教師沒有表達自己意愿的意識,或是沒有渠道表達,或是表達了得不到重視,而這些又源于管理者、被管理者內心民主觀念的缺乏。這樣就從不同的層面人手,找到了精神層面的根本原因。進行文化診斷,如果把不同層面割裂開來,停留在各個層面作分析,就可能找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第三,學校文化診斷是以問題為導向的,而不是以領導者意志為導向的。這包含兩層意思:首先,在現(xiàn)實中,開展文化診斷的動因是學校領導或者其他成員發(fā)現(xiàn)了感覺不對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可能既涉及行為,又涉及制度,甚至還涉及物質,不同的層次渾然一體,我們不能把現(xiàn)象分拆成幾個部分分別去診斷。一其次,發(fā)現(xiàn)了不正常現(xiàn)象才要診斷.而不能因領導一時興起,想改善物質就做物質診斷,想改變制度就做制度診斷一想做這些改變是可以的,但不能都上升到文化診斷。改造精神是目的,改變物質、制度、行為等等是手段,文化診斷是目的與手段的統(tǒng)一,而不是不同部分的統(tǒng)一,所以在做文化診斷時要把不同層面的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進行分析。
把學校文化劃分為不同的層面來對待不適合作為文化診斷的思路,因此要嘗試換種眼光來看待學校文化:把學校文化重新劃分為靜態(tài)的文化和動態(tài)的文化。說一所學校的文化是否健康,判斷的標準自然可以多種多樣,而把學校文化劃分為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文化,有助于在進行文化診斷時有所側重,并擁有更為清晰的標準。
靜態(tài)的文化包含物質、制度等本身所體現(xiàn)的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因素,比如建筑、道路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教學用具所體現(xiàn)的實用精神,教師薪酬制度所體現(xiàn)的公平精神,學生管理制度所體現(xiàn)的教育精神等,其特點是不隨學校成員的精神的變化而變化。動態(tài)的文化包含物質、制度的產生、變化、消亡以及學校成員的行為所反映出的人的內隱觀念、內隱規(guī)范。由于后文將詳細闡述動態(tài)文化,這里就不舉例了。
靜態(tài)的文化經過一次診斷、改造后,由于其自身的穩(wěn)定性,能保持較長時間的健康,而且我們也較少去改造靜態(tài)的文化,比如我們很少去質疑學校的設施、?;?、校歌、學生守則會對學校文化產生什么不良影響。然而,在動態(tài)的學校文化中,由于人的思想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有了新思想就會有新的言行,而新的言行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也可能成為破壞性的文化因素而傳播開去。正因為這樣,動態(tài)的學校文化不斷受到來自家庭、社會、政府等多方面的文化因素的沖擊,想要保持健康的動態(tài)學校文化,就需要不斷地一進行文化診斷、改造。因此,維持動態(tài)學校文化的健康態(tài),是學校文化診斷和改造工作的重點。
之前的章節(jié)提出了一些學校文化不同層面的理想特征和功能,其實就是這里討論的靜態(tài)學校文化的健康標準,也就是說健康的靜態(tài)學校文化應具有什么特性和功能,比如物質層面的教育性、實用性、人文性等,制度層面的教育功能、激勵功能、整合功能等。若學校中出現(xiàn)的不良現(xiàn)象牽涉到靜態(tài)的學校文化,比如學生惡搞校歌,人們都不走正道而踩草坪去目的地等,那么就可以對照前面章節(jié)所提出的理想特征、功能作為目標狀態(tài)進行診斷。
對動態(tài)學校文化的診斷是診斷工作的重點,而動態(tài)學校文化的健康特征義是什么呢?
二、動態(tài)學校文化的健康特征
在介紹動態(tài)學校文化的健康態(tài)之前(從此直到本節(jié)結束,學校文化均指動態(tài)學校文化),讓我們先來看看一些常見的文化病態(tài)(以下案例為現(xiàn)實案例的改造濃縮)。
案例1:“成功”的檢查備課制度
A校的校長為了督促教師認真?zhèn)湔n,制訂了檢查備課本的制度:開學時,檢查每個教師的備課本,并依據內容的質量和備的課時數,給予物質獎勵。幾個學期下來,校長發(fā)現(xiàn)每個教師都能較好的完成備課任務,于是對此檢查制度頗為滿意,直到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某一份備課本上的內容和教參上的十分相似。他又調查了不同年級不同科目的許多份備課本后發(fā)現(xiàn),抄教學參考書作為備課本的內容不是個案,而似乎是教師之間公開的秘密。后來校長找一位骨干教師交流,教師坦誠地說出了想法:這種檢查制度毫無意義。他說,備課是否認真不是從紙上就能看出來的,更何況檢查時只關注內容是否完整、字跡是否工整、備的課時數的多少。有些教師不抄教參,但也是隨便寫湊字數。教師們認為檢查制度只是徒增負擔,但學校有規(guī)定,不完成也不行……
案例2:和諧的評課
B校的校長是從一所名牌學校調來的。他積極地參加各個學科的聽課、評課工作。他發(fā)現(xiàn)在評課時,教師們很少主動發(fā)言,總要按順序發(fā)言或者點了名才說話。點評的內容大多是稱贊這堂課的優(yōu)點,較少指出上課教師的不足,而指出不足后,教師也較少反駁和辯護,尤其當教研組長或者校長點評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有理,評課中沒有產生過多回合的討論。一段時間后,校長覺得教師們都太客氣,評課毫無趣味,與自己之前所在的學校形成強烈的反差。于是,他找了幾位任課教師柳天,
試圖找到原因。他了解到教師的想法是,他們并不指望從評課中學到什么,給別人點評時,最關鍵的是要確保不破壞大家的關系,說好話不說壞話,即使說壞話也要說不痛不癢的,同理,別人評自己時,就要虛心接受,尤其是領導點評時。
別人課上得好壞跟自己沒關系,批評別人是吃力不討好……
案例3:教師素質發(fā)展之突擊行動
情景1
C校的校長很關心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有專家推薦他一本給教師讀的素質教育理論的書,他自己讀完發(fā)覺很有啟發(fā),于是決定不僅推薦教師讀,而且讓教師摘抄自己認為重要的段落,并依據摘抄情況給予獎勵。到了檢查摘抄情況的時候,校長欣喜的看到教師們都摘抄了大量的內容,認為教師們的學習效果都不錯。他問一位與自己關系好的教師讀完有什么感觸?那位教師說:“沒什么感覺啊,其實挺無聊的。”
“那你怎么摘了滿滿一本呢?”
“晦,這還不是你要求的,又有獎勵。我們其實對那書根本沒興趣,
就檢查前努力抄抄罷了。”……
情景2
C'校圖書館里,校長與館長的對話:
“老王,XX方面的書怎么都不見了啊?”
“現(xiàn)在不是教學研討月嘛,書早都被老師們借光了。”
“這么積極啊。平時也這樣?”
“顯然不這樣。他們最近要上公開課、寫論文,才會來借書、看雜志,平時沒幾個老師來這。”……
案例4:荒廢的“學校發(fā)展信箱”
D校的校長在學校發(fā)展的問題上很重視教職工及學生的想法,他設立了“學校發(fā)展信箱”(含電子郵箱),希望教職工和學生通過信件使他知道學校在哪些地方有待改進。設立信箱前,他還召開了一次教職工大會,向大家傳達了“集思廣益,共同推進學校發(fā)展”的愿景,并在會上提出了一系列想法,其中就包括學校發(fā)展信箱。各班教師把學校發(fā)展信箱的事通知了學生,但學生的反應大多是“學校發(fā)展關我什么事,那不是老師、校長關心的問題么”、“就算我們給學校提建議,他們(老師、校長等)也不會理睬的”。在信箱剛設立不久,教師還會寫一些想法投進去,但幾個月后,學校發(fā)展信箱就幾乎再也沒收到過信件。校長倒是很認真地查閱每封信,并把從信中受到的啟發(fā)融入到學校事務的決策中,但他漸漸發(fā)現(xiàn)大家對此事并沒有什么熱情,而且似乎已經把它忘掉了。
以上四所構造出來的學校,分別從備課、評課、教師的發(fā)展和一般學校的管理這四個角度出發(fā),反映了學校文化中的典型問題。看了這些案例,你一定有所感觸,關于學校的物質、制度、活動乃至文化,你可能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也想到了許多辦法。我們暫且不關注對策(學校文化的策劃與實施),先來概括一下這些學校在文化卜的兒大病根。
A校的突出癥狀是教師對檢查備課本制度的不認同,而這種制度本身也缺乏科學性。那么為什么一項不被教師認可的制度會被制定出來,并且存在較長的時間呢?原因在于制度是校長單方面制定的,這種單方面制定制度的行為反映了校長的思想觀念中缺乏民主平等的觀念。缺乏民主平等觀念導致了校長忽視教師的意愿,單方面作出決策,之后也不會主動從教師那里獲得反饋;另一方面,教師的民主平等觀念也不強,只是被動執(zhí)行而不會提出意見。歸納起來,A校的病根在于文化中缺乏民主平等的觀念,其癥狀是一種文化問題在制度上的體現(xiàn)。不僅在A校,缺乏民主平等觀念的問題在C, B兩校的案例中也有明顯的表現(xiàn)。c校校長單方面要求教師們讀某一本書,導致了教師學習積極性低落,若這一決策與教師商討過并目書目由教師們自己推薦,效果會好很多。B校在評課過程中,教師們沒有把教研組長和校長等人視為自己的伙伴,而把他們當作要服從的對象,阻礙了正常的研討一當然,B校還有其他更為突出的文化問題。
B校最突出的文化問題是缺乏團結協(xié)作精神和開拓進取的精神。也許有人會感到奇怪:“B校的教師都很注重人際關系,怎么會不團結呢?”其實我們深人思考和諧背后的原因后就會豁然開朗了:大家如果真的關系好,并且都想把某事做好,那么大家就會在交流時不會有太多顧忌,為了最好的方案而展開激烈的討論。而如果大家只是表面和氣,或者不想共同努力達成目標,那么大家自掃門前雪,避免沖突,這也就很好理解了。除了缺乏團結協(xié)作精神外,B校的教師還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評課本來是教師之間互相學習、相互促進的大好時機,但教師們卻傾向于保持沉默(這當然與缺乏團結協(xié)作精神也有一定關系)。另外,s校教師認為別人上課的質量與自己無關,也反、映出學校文化中缺乏主人翁意識,教師沒有把學校當作“我的學校”,自然會覺得別的教師的乃至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等與自己沒什么關系。
c校教師對校長和專家共同推薦的書沒有興趣,并且只在教學研討月進行突擊學習,這反映了c校的文化中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誠然,若c校給教師學習提供便利條件(比如在辦公室內設置書架,放L書籍、報紙、雜志,或者建立專門的教師讀書室等),開展更多的類似教研月的活動,的確能促進教師的發(fā)展,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根本問題不在于物質和活動,而是一切措施的目的在于改造學校的文化,讓開拓進取的精神植根于教師的心件,。若開拓進取的文化不能形成,有再多的物質和活動
對教師發(fā)展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正所謂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D校的校長雖然很努力,但學牛普偏認為學校發(fā)展與己無關,教師對學校發(fā)展也沒有持久的熱情,從而導致了信箱的荒廢。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學校的管理者、教師、學生之間缺乏一種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而更主要的問題在于主人翁意識的缺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這樣的學校文化氛圍中如何形成推動學校發(fā)展的合力呢?舉辦一些學校發(fā)展的專題活動,建立一些將信息反饋給師生的制度等是必要的,目的在于體現(xiàn)管理者的誠意,讓師生實實在在地感知自己的想法正改變著學校,從而培養(yǎng)師生的主人翁意識。
通過以上的案例分析,你或許已經知道本書想用哪兒個詞來描述學校文化的健康態(tài)了。它們就是:“民主平等”“團結協(xié)作”“開拓進取”“主人翁意識”。
(一)民主平等
學校文化中的民主平等除了包含日常人們所理解的意義外,還特指在作出與學校成員密切相關的決策時,管理者、教師、學生具有平等的地位,都應參與決策過程,并且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決策。這里有兒個關鍵點要稍作解釋:
第一,應參與決策的人是被決策結果賦予一定義務或權利的人。比如之前的案例中,A校的檢查備課本制度的決策導致教師要多花時間和精力寫教案;C校的摘抄學習也賦予了教師作摘抄的義務。兩所學校中的教師都因管理者的決策而承擔了新的義務,所以他們本應該參與決策過程。應參與決策的人卻沒有參與,往往會導致決策結果不能產生應有的積極作用。從另一個角度說,決策也不要牽扯太多無關的人員,比如關于學校的資金運行的決策,常常不需要學生的參與,不是因為學生不懂,而是因為一般都和學生沒有關系,學生并不因為資金的決策而多出義務(或權利);但如果是有關置備給學生用的物品,要求學生使用,那么學生即使不懂資金運行,他們也應在決策過程中擁有表達意見的權利。
也許有人會問,搞民主決策不是很麻煩么?是的,它的確比個人決策復雜一些,但利用一些小技巧,就能達成高效的民主決策,比如利用網絡交流,利用調查問卷等等。然而關鍵問題不在于麻煩與否,而在于有些事情只有通過民主平等的決策才能使決策變得有效,需要學校成員予以積極配合的計劃尤為需要民主決策(由于學校內不存在強力,我們也不提倡利用強力來解決問題一一不利于學校成員的精神發(fā)展)。因為受影響的人不認可,預期的作用就不可能實現(xiàn)?,F(xiàn)實中經常會發(fā)生“好心辦壞事”的情況(比如一位校長請來專家給教師作指導,結果指導的內容根本不是教師想要知道的),除去非人為因素的影響,其原因往往是一力‘沒有弄清另一方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辦了一些自認為的“好事”,結果卻南轅北轍。如果雙方能進行商討,那么決策結果就會大不一樣。只有通過平等民主的方式,決策才能被多數人理解、認可,大家才會朝共同的目標努力。
第二,少數服從多數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至于是相對多數還是絕對多數,劃分選區(qū),還有管理者、教師、學生之間的權重關系等問題,則要依具體情況靈活的確定,最主要的原則是確保義務、利群體(因此項決策而承擔新義務的人群和獲得新權利的人群)享有較為優(yōu)勢的決定權(可以采用如代表數增多,權重增大等措施)。例如給學生購置體育器材,就要主卜學生在決策中享有較為優(yōu)勢的決定權,因為學生擁有使用新器材的權利,學生也知道自己需要借用哪些器材,而且對這項購置行動是否滿意完全是學生的事。
如果一所學校內的一切事情都由校長、年段長、教研組長等首長一人決策,這樣的學校也許能運行得不錯,但我們不能說它擁有健康的學校文化。文化中缺了民主平等,學校就容易形成首長依賴,一旦首長不在或個人失誤,就容易對學校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而民主平等的文化則使群體智慧得以充分發(fā)揮,減少了對個別人的依賴,使得學校運行更為穩(wěn)定。所以說,民主平等不僅是實現(xiàn)預期日標的保障,也是集思廣益,優(yōu)化決策的前提條件。當然,民主平等的文化還有許多重大意義,在此就不多說了。
民主平等是健康的學校文化的第一個重要特征。
(二)團結協(xié)作
團結協(xié)作指的是學校全體成員朝共同的方向努力,互相幫助,互相促進,把分散的力量凝聚成達成目標的合力,形成“1+1>2”的效應。很多人不了解團結協(xié)作的內涵,以為組織中沒有沖突就說明組織很團結。其實不然,沒有沖突往往是不團結的表現(xiàn),比如B校的“和諧評課”所反映出來的問題:由于不能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被評者會把與自己不一致的意見當作是對自己的攻擊、不滿。這種對不一致意見的理解方式普遍存在于這所學校成員的思想觀念中,是他們的隱含假設,而這種假設從未被擺在桌面上來談過,也沒經過檢驗,長期存在進而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從而導致了教師們“和諧評課”。“真理越辯越明”,真知灼見要在“辯”中漸漸形成,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使自己飛得更高,更接近真理。和盤托出自己的觀點,通過討論,互相啟發(fā),于是每個人的思想都會更成熟,一致的想法在每個人的思想中逐漸形成,從而力往一處使,這樣才體現(xiàn)了團結協(xié)作的真意。而如果是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下,人們的思想就難以得到交流、沒有機會碰撞,從而大家各走各的路,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的系統(tǒng)中應該提高的地方,這樣不僅團體中的個人都得不到發(fā)展,而目前由于缺乏交流,人們就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也就難以產生共同愿景一。
團結協(xié)作的基礎是共同愿景,即學校中的成員都想實現(xiàn)什么,都想創(chuàng)造什么。共同愿景好比是一個指南針,告訴我們前進的方向。如果沒有它,成員追求的東西就都不一樣,那么自然成員們自然難以團結協(xié)作,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結果是大家也許都很努力,但各自產生的效應相互沖抵,對學校整體沒有什么好處。
學校是個特殊的組織,它是培養(yǎng)人的地方,其目的必須是保障人的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學校成員的共同愿景不能是庸俗的。若一所學校的管理者、教師、學生的共同愿景僅僅是升學率高于多少,多少人上重點學校,即便它的確是所團結協(xié)作的學校,我們也不能說它的文化是健康的,因為它團結協(xié)作的根基出了問題,它形成的合力推著學校在錯誤的方向上前進,學校成員的身心在此過程中發(fā)生扭曲。我們必須認識到,升學率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副產品,若培養(yǎng)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求知欲,那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會提高,升學率也就隨之上升;反之若給學生施加高壓,進行高強度的訓練,消滅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最終導致其以不錯的分數考進大學后就無心向學,那么學校到底是在“誨人不倦”還是“毀人不倦”呢?所以,團結協(xié)作的內涵不僅指力往“一處”使,而且要求那“一處”是高尚而現(xiàn)實的。對于學校來說,健康的共同愿景可以是“培養(yǎng)愛人類,富有責任感,能終身學習的人”(整體愿景),可以是“追求更有效的知識傳播方式”(教師層面的愿景)等等,總之,健康的愿景總離不開“愛”“責任”“探索”等許多關鍵詞,表述不同而本質相近。
共同的、正確的方向+在交流碰撞中互幫互助=學校文化健康態(tài)的第二個重要特征一一團結協(xié)作。
(三)開拓進取
開拓進取的文化源于學校成員的自我超越意愿。具有自我超越意愿的成員會在每時每刻關注自身的發(fā)展,而不會像C校的教師那樣只在特定的時期突擊學習;他們會抓住每個提升自己的機會,通過各種途徑發(fā)展自己,而不會像B校的教師那樣在評課時避免討論。在學校中,學生自然比較容易形成不斷學習(在德、智、體等多個方面)的意愿,但若只有學生在不斷超越自我,學校也不能形成開拓進取的文化。管理者、教師若安于現(xiàn)狀,認為自己已不需要學習或已不具備進行學習的條件,那么他們必然不能跟上世界的變化,必然要貽誤學生的發(fā)展。教師主動總結教學經驗,積極與同事交流,管理者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管理實踐中不斷反思,這樣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直接的幫助,而且教職工、管
理者開拓進取的精神也會擴散到學生群體中去。當全校成員都在不斷自我超越時,開拓進取的文化才真正形成,而這種文化一旦形成,義能反過來激勵學校成員不懈地努力,并且同化新成員,從而形成一種增強環(huán)路,形成良性循環(huán)。
開拓進取,是學校文化健康態(tài)的第三個重要特征。
(四)主人翁意識
主人翁意識,就是把學校當作“我的學校”的意識,就是愛校,關心學校決策,參與學校管理的意識。若發(fā)現(xiàn)校長認為學校不屬于我,遲早有人來接班,教師認為我只是打工的,隨時可以走,學生認為我只是來學習的,學校管理是老師的事,那么學校文化中缺的正是主人翁意識。
學校運行中的很多問題都是由于缺乏主人翁意識引起的,比如前面案例中D校師生對學校發(fā)展信箱的反應冷淡-一一師生認為事不關己,不參與,校長有平等民主意識也是白搭;還有諸如學生浪費實驗原料,在走道、教室踢球、打球,任課教師只顧教學,對學校管理不聞不問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很多學校做了許多物質上的建設,比如設立標語牌,提醒大家愛護XX,也制定了許多制度,比如破壞公物的要賠償、記過等,給承擔管理職責的教師一定的獎勵等。實施這些措施前,若決策者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根木上是由于缺乏主人翁意識,沒有采取培養(yǎng)主人翁意識的措施,不進行宣傳、教育,那么這些物質、制度建設都只是癥狀解,它更加割裂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聯(lián)系,使人被動的遵守,使被管理者更加確認那是管理者們的學校。其實,管理者并不僅指特定的人,它也是一種觀念、一種意識,有主人翁意識的人就會認為自己是管理者,不論自己是否擔任一定管理職務。有主人翁意識的人會主動參與學校的管理,積極獻策,并且發(fā)自內心地去愛護學校里的物,遵守規(guī)章制度,并在活動中盡力。有主人翁意識的文化會消除學校發(fā)展中的阻力,增加發(fā)展的動力。
具有主人翁意識的學校成員就會從學校整體的角度看問題。如果認為學生、教師、管理者的事務分別是學習、教學、管理,各司其職,那么這就把學校系統(tǒng)整體割裂開了,沒有認識到它們間的配合才能實現(xiàn)學校的目標,學校各管理主體自然很容易促成“事不關己”的想法。具有主人翁意識的人就會認識到學校的每項事務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每項事務都多少與自己有關。教學不僅是教師的事,學生、管理者一樣可以給他人傳遞經驗、傳授知識;管理不僅是校長等有行政職務的人員的事,學生、教師也一樣可以對學校的管理作出很大貢獻;而學習更是應該成為全體成員堅持不懈的事務。當學校成員都把學校的事當作“我”的事時,學校的各種物質、制度、活動才會得到普遍的關心和支持,學校的運行就會更加順利。
主人翁意識是學校文化健康態(tài)的第四個重要特征。
綜上所述,民主平等、團結協(xié)作、開拓進取、主人翁意識是動態(tài)學校文化健康態(tài)的四個重要特征,在進行學校文化診斷時,應優(yōu)先將這幾點列入參照的目標。另外,對特定的一所學校進行文化診斷時,還可以考察其現(xiàn)實情況是否達到這所學校自己的文化發(fā)展目標(比如誠信的文化,創(chuàng)新的文化等),即是否達到了在健康態(tài)基礎上學校自己設定的更為豐富的目標體系。當然,額外的文化目標不能和健康態(tài)的基本特征沖突,因為有了健康,追求俊美和個性才有意義。
——本文轉自由余清臣和盧元凱主編的《學校文化學》,如有更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看本書。